近日,互聯網領域發生一系列地震事件,Win8系統被國家機關禁止使用、賽門鐵克和卡巴斯基被排除在2014年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商名單之外、蘋果被曝擅自采集用戶iPhone中的個人隱私數據,這些我們原來以為很安全的外資巨頭的IT產品突然都變得“不安全”了。是這些IT企業集體“犯渾”?還是本來就不安全?
事實上,無論Win8系統還是卡巴斯基,又或是蘋果,這些企業旗下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多年,而且在國內市場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如果突然集體出現信息安全問題,其幾率是非常低的。但為什么突然又變得問題重重?這可能和國家收緊信息安全這只手有關。
據媒體報道,自從斯諾登揭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棱鏡項目以及美方起訴中國5名軍官涉嫌竊取公司機密后,中國已加強對海外公司的審查。通信科技專家項立剛此前曾表示,目前中國消費者面臨的信息安全問題非常嚴峻,除了手機、PC(電腦)可能存在信息泄露問題外,很多企業使用的服務器、數據庫也都是國外品牌,信息安全同樣存在著風險。
去年成立的工信部指導的國產主機系統產業聯盟,表明國家信息安全戰略推進正在加速,信息技術領域逐漸國產化將成為明確趨勢,而“去IOE”(IBM是服務器提供商,Oracle是數據庫軟件提供商,EMC則是存儲設備提供商)似乎也正愈演愈烈。而近期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意味著信息自主可控、信息國產化的戰略已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
當然,我國之所以決心“拒絕”國外產品,也和我國IT產業發展程度有關。在2014年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商名單中,國產操作系統所占的比例明顯增大。其中,國產系統麒麟等操作系統更是獲工信部力挺,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此前曾表態,工信部將繼續加大力度,支持我國Linux操作系統的研發和應用,希望國產系統成為Windows XP系統的接班人。
在國產實力相對較弱的操作系統尚且也已開始接班國外產品,在民營實力相對較強的手機和安全軟件方面就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