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博客網站phoneArena報道,病毒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用戶面臨的一種現實威脅。誠然,如果謹慎地選擇下載內容和鏈接,用戶的智能手機基本不會感染病毒,但無論怎樣謹慎,感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少量用戶的智能手機會感染病毒,敏感的個人信息因此泄露的風險很大。例如,最近一款名為Simplocker的智能手機惡意件,能鎖死用戶儲存在手機microSD儲存卡中的文件,勒索用戶支付贖金,文件才能正常使用。那么,第一款智能手機病毒是什么?何時被發現的?
第一款智能手機病毒名為Cabir,是2004年被發現的。從技術上來說,Cabir并非是第一種針對移動設備的惡意件——運行Palm OS的PDA(個人數字助理)存在安全漏洞,但它是針對智能手機的第一種惡意件。Cabir能感染運行Symbian S60軟件的智能手機,例如諾基亞N-Gage、6600和6630——只是還有人記得它們嗎?
盡管是病毒,但Cabir基本上沒有什么危害。安裝后,Cabir會在手機顯示屏上顯示“Caribe”字串,并掃描附近開啟藍牙連接的智能手機。找到目標后,Cabir會嘗試向目標發送Caribe.SIS文件,感染目標。Cabir最大的危害是,由于一直通過藍牙連接掃描其他智能手機,會快速耗完電池電量。Cabir不會使手機宕機,不會竊取消息,或完成其他惡意功能。
Cabir并未造成嚴重破壞,但它證明智能手機也會受到惡意軟件攻擊。Cabir還為其他變種病毒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其中包括一款使用戶無法使用藍牙連接的變種,以及一款通過彩信傳播的變種。后來出現的智能手機病毒危害要大一些,例如Skulls可以使手機“變磚”——僅能打電話,Fontal能鎖死被感染的手機。
Skulls
要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智能手機用戶應當從官方渠道下載、安裝應用,不要安裝可疑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