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中旬,曾先生的手機突然收不到短信,就在這段時間,他的工資卡卻多出了四筆交易。幾天前查看賬戶余額,曾先生發現卡上少了17850元。1月16 日,曾先生的手機收到了工資到賬的信息,內容讓他大吃一驚:余額只有一萬七千多元。“工資卡里的錢一直沒用,上次查還有三萬多,是不是搞錯了。”曾先生立 馬去附近的銀行柜臺打印了最近一個月的交易明細。交易明細顯示,2014年12月26日和27日,他的賬戶上一共有5筆支出,除了一筆保險費,其他4次消 費曾先生一無所知。
而且,這4筆交易都是“異地POS機消費”,其中一筆金額為3000元,另外3筆為4950元,總共17850元。工作人員查詢后告訴他,這17850元是通過“網銀在線(北京)”的網上第三方交易平臺轉走的。
“卡一直在我身上,我從來沒有離開成都,而且密碼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怎么會在異地消費?”曾先生很納悶。
手機中毒無法收驗證碼或被攔截
“如果使用快捷支付,只需要輸入短信驗證碼就可以,不用密碼。”網銀在線(北京)工作人員說,支付時,系統會自動把這個六位數的驗證碼以短信的形式發到賬號預留的手機號上,“可能這一短信被攔截了。”
曾先生說,從去年12月12日起,自己的手機就無法接收短信,剛開始只是以為手機“扯拐”,并沒有太在意。12月30日,他去維修店修手機,被告知手機中了病毒。他并不知道,此時工資卡上的錢早已不翼而飛。
銀行工作人員認為,曾先生的手機和銀行卡是綁定的,手機中毒后,銀行卡、手機號、姓名等個人信息就會被竊取,而手機也不能正常接收信息,持卡人無法及時得知卡被盜刷,自然也不會將卡凍結。
銀行提醒:小心帶網址的短信
銀行工作人員稱,工資卡不能透支,相對于信用卡來說被盜刷的可能性小一些,而且工資卡是芯片卡,相比磁條卡更安全。“最近各地發生了不少銀行卡被盜刷的情況,基本上都是收到詐騙短信,點擊其中的網址,下載了帶有木馬的APP。”
四川省公安廳刑偵局詐騙偵查科科長李昆表示,近年來,利用詐騙短信或釣魚網站實施詐騙的情況越來越多。市民不要輕信各種中獎、贈送話費或偽裝成政府機關、電話運營商的虛假短信,更不要隨意點擊短信附帶的鏈接;瀏覽網頁時,盡量不要點擊游戲、色情、廣告等彈窗。
曾先生說,他不會用手機上網,也不記得收到過帶有鏈接的短息。目前,他已經向派出所報案,并凍結了賬號。
誰來擔責:法律并無明確依據
銀行卡被盜刷,究竟誰之過錯?如果曾先生的17850元追不回來,責任如何承擔?目前,我國法律并無明確依據,不同法院對此類案件的判決情況也各不相同。
四川華敏律師事務所律師陳軍認為,銀行應該承擔責任,“儲戶將錢存入銀行,意味著款項的所有權已從儲戶轉移到了銀行,儲戶對銀行具有債權請求權,銀行有保證支付款項給儲戶的義務。如果銀行把款項給別人了,就是違約,需要賠償儲戶這個損失。”
四川少城律師事務所律師曹毅則認為,“如果對方是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客戶信息進行盜刷,就涉及刑事犯罪,銀行承擔的民事責任比較小。儲戶想要銀行賠償損失,就要舉證銀行存在技術上的過程,但這存在一定的難度。
2013年10月5日,上海李先生的工資卡賬戶被轉賬、取款5次,累計金額達59639元。所有交易發生在廣東省茂名市某處的ATM機,長寧法院一審要求銀行賠償李先生全部損失。
2012年1月8日,廣州朱先生被告知工資卡被一次性消費34.1萬元,法院一審推定,這筆錢系被他人以偽造的銀行卡支取的,朱先生和銀行各有過錯,各自承擔50%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