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子能署(IAEA)主管天野之彌在本周一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德國一家核電廠在前幾年曾遭受擾亂性的網絡攻擊。
擾亂性攻擊一詞泛指一切非破壞性攻擊,比如2014年索尼影業數據泄露事件就屬于擾亂性攻擊,而攻擊伊朗核設施的震網事件則屬于破壞性攻擊。有人也把這兩種攻擊性質的不同,對應于間諜活動和網絡戰爭的區別。
美國人事管理局(OPM)被黑客竊取工作人員信息的黑客事件,就被美國情報機構主管認為并非攻擊行為
“因為它是完全被動的,而且對數據并未造成破壞性結果甚至是操縱數據的行為也沒有。僅僅是數據被盜。”
依照同樣的邏輯,這起對德國核電廠的攻擊并非網絡戰爭,更像是網絡間諜活動。
然而,天野之彌特別強調不能忽略這種攻擊。
“風險并非只存在于想像之中,這種對核相關設施的攻擊或活動應該慎重看待,我們不知道我們究竟知道一切,還是只知道冰山一角?!?/p>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天野之彌舉例稱,除了愈演愈烈的網絡攻擊,四年前曾有人試圖從核電站偷盜鈾原料制造臟彈(放射性炸彈)。
至今為止已經有三起公開的攻擊核電廠事件:
天野之彌提到的這次攻擊事件,也是德國核電廠,但發生時間卻是在“二到三年前”。他還表示,將在今年12月份維也納召開的核安全峰會上,把這次攻擊事件做演講主題。
天野之彌拒絕透露事件的細節,但表示,此次網絡攻擊對內部網絡系統是“毀滅性”的,但對于核設施影響有限,畢竟核電站沒有被關閉。
然而根據獨立核電站的專家Oda Becker提供的報告顯示,德國的核電站不具備足夠的防止恐怖襲擊的安全措施。
今年 4 月,德國貢德雷明根核電站被發現感染計算機病毒后,官方已采取措施增加其安全性。安全專家稱恐怖分子想要炸核反應堆顯然有一定難度,但核工業一些系統漏洞卻可以被利用。
天野之彌表示,聯合國機構已為各國準備了提高網絡、整體核安全的相關培訓和詳細數據庫,其中包括來自 131 個國家的信息,并可為他們提供輻射探測設備。
聯合國機構會通過提供培訓、輻射探測設備以及一個詳細的數據庫(其中包括來自131個國家的信息)的方式,幫助各國提高網絡和原子能的安全性?!?/p>
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2010年以來,他們已經為超過10000人提供了核安全培訓,包括警察和邊境警衛,并給相關國家提供超過3000臺移動手機大小的檢測工具,用于檢測核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質。
知名媒體BBC在周一還提到了2015年的一次“破壞性”攻擊,法國第五電視臺。最初懷疑與ISIS恐怖分子有關,之后發現俄羅斯黑客組織APT28才是真兇。
最近媒體報道,英國的部長在開內閣會議時,已經禁止配戴蘋果手表,以防止俄羅斯間諜的攻擊。內部消息人士聲稱:“俄羅斯試圖入侵一切。”而且美國政府最近也在公開指責俄羅斯攻擊美國政治組織,試圖擾亂總統競選。
評論人士認為,俄羅斯黑客之所攻擊英美法等國的企業,是為了測試網絡武器,以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攻擊作準備。雖然這次德國核電廠被攻擊的源頭并未指向俄羅斯,但明顯西方國家正在加大對俄羅斯網絡威脅的宣傳。
2014年12月,德國一家鋼鐵廠遭到APT攻擊。報告顯示,控制組件和整個生產系統包括熔爐,由于攻擊而停止運轉,并對工廠造成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