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數據處理對數據隱私和保護至關重要。總部位于美國的全球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士丹利就因不當處置個人數據而被罰款6000萬美元。個人數據生命周期包括收集、存儲、使用、共享、留存、處置六個過程,雖然處置是個人數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步,但處理不當,也會造成安全風險。
圖1?– 數據生命周期
大多數數據隱私法律和法規規定,數據必須為特定項目或計劃的目的而收集,并且在組織的系統中留存應不超過必要的時間,并且只有在數據主體主動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留存。簡而言之,如果數據不再用于業務需要,或數據主體撤回同意,則組織必須處置數據。
數據處置方法
數據處置是徹底銷毀數據,確保數據不再可用、可訪問或可讀。那么,數據是如何銷毀的呢?是否只需要從系統中刪除?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理解,銷毀工作應該根據組織的留存策略進行。
留存策略定義了組織的留存計劃,該計劃為記錄管理和法律部門組織記錄和信息提供了基礎,并描述了為符合法律法規和業務需要記錄必須留存的時間長度。留存策略因組織和行業而異。策略基于業務需求和組織必須遵守的外部法規制定。當企業參考其留存策略時,最多可以使用5種數據處置方法:
組織可以根據其業務需求和存儲的數據的重要性選擇處置選項。數據銷毀的最有效方法是在執行物理銷毀之前消磁,因為消磁會使存儲介質致敏,因此在重新組裝被銷毀的設備時沒有風險。
數據處置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一個組織的數據庫中存儲了許多個人數據集,但這些數據已經不再使用,對組織沒有任何價值。該組織被迫繼續投入精力和資源(例如數據存儲空間、人員、網絡安全措施和設備)存儲和保護數據。這增加了間接成本,并進一步使數據分類復雜化。一直以來,未使用的數據保留在系統中就會暴露在不必要的潛在風險中。正確處理未使用的數據有助于確保這種情況不會成為現實。
組織除了可能因不遵守數據處置法規而面臨的法律處罰和罰款外,當遭遇數據泄露時會丟失數據,甚至可能被導致泄露方公布。為了維護公眾信任,該組織必須處理該事件,并通知數據遭到竊取的數據主體。
結語
通常,當一個組織意識到它擁有不再需要的數據時,因為員工沒有每天訪問這些數據,可能導致忽視數據保護措施,使數據容易遭到泄露。
某些法規要求組織強制執行刪除數據的留存策略。為了遵守這些規定,企業必須認真對待數據處置,并數據履行主體在撤回對組織使用和處理其數據的同意后刪除其個人信息的權利。
除合規性外,了解數據處置的重要性可以幫助組織保護個人數據不因數據泄露而泄露,從而防止組織的聲譽受損,并節省補救措施和/或額外存儲空間的成本。
來源:ISA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