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9 月 13 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 年)》,在交叉學科門類下新設密碼碩士專業學位類別。這是繼 2020 年我國新增“密碼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后,在密碼專業人才培養上又邁進的一大步,正式步入體系化培養密碼高層次人才的軌道,對構建密碼專業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高校,瞄準國家密碼戰略人才的需求,培養一流的密碼人才,建設一流的密碼學科,職責所系任重道遠。
一、概念創新、理論突破,引領密碼學科跨越式發展
縱觀幾十年的密碼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基礎理論是密碼學科發展的源泉,密碼算法的設計與分析是密碼學科的主旋律,每次跨越式發展的里程碑都建立在概念創新和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上,無論是“密碼學新方向”首次提出的公鑰密碼思想、還是后續提出的數字簽名和雜湊函數概念,以及創設的可證安全理論、差分和線性分析等密碼分析理論。
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數字化、智能化新賽道上,密碼學科必將涌現出更多的新概念和新理論。要加強運用密碼思維創新提出解決數據和網絡安全問題的新概念、新構想,在國家、國防層面設立密碼基礎理論研究重大課題,以“兩彈一星”模式匯聚國內專家,解決制約密碼理論、技術和應用進步的基礎瓶頸問題,在密碼基礎理論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要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積極參與高層次學術合作與競爭,以卓越的理論學術成果擴大國際學術影響,力薦加入國際密碼學會、密碼標準化組織,深度參與國際密碼標準競選等活動,在國際密碼學術界有中國聲音,有話語權;要加快理論學術成果的系統化梳理,充實完善密碼學科的知識體系,提出新概念、創設新方法、發展新理論,推動密碼學科跨越式發展。
二、應用驅動、技術賦能,推動密碼學科融合式發展
密碼來源于應用、又實踐于應用,應用驅動、新技術賦能不斷豐富密碼學科內涵,密碼技術已成為數字技術的安全底座,密碼學科已成為數字文明時代的基礎學科,呈現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要把握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及應用帶來的新安全需求,研究融合數字技術解決問題的密碼新架構、密碼新技術、密碼新方法,包括輕量級密碼、隱私保護、同態加密、多方安全計算等。要積極推進密碼應用和密碼技術賦能數字經濟,如電力輸送、交通控制、金融交易、電子支付、電子政務等領域,在應用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擴展新知識。要運用計算機、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和密碼技術深度交叉,根技術上廣泛集成,賦能密碼工程和密碼系統安全分析。要大力研究與密碼技術相關的其他基礎學科問題,推動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等學科的發展,反哺密碼學科融合發展。
三、編破對抗、攻防博弈,促進密碼學科螺旋式發展
編碼和破譯是密碼與生俱來的矛盾,推動著密碼學不斷發展。密碼學科知識體系的發展已從密碼理論拓展到密碼技術、密碼工程、密碼應用多個層面,密碼的安全也相應從算法層面拓展到代碼和系統層面。
在博弈對抗模式下,研究密碼算法的理論安全、密碼工程的實現安全,密碼應用的系統安全,這已成為密碼學科發展的永恒主題。編破對抗、攻防博弈是密碼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學科的建設要緊緊抓住矛盾的反向這個牛鼻子,加大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加強研究基于逆向分析的密碼理論、方法和技術。深化運用基于攻防對抗模型的分析方法、基于信息系統及數據的逆向分析方法、基于系統滲透的安全性測評技術等,系統構建高水平的密碼分析平臺和環境。抓反向促正向,正反聯動,循環往復,豐富密碼學科知識體系,促進密碼學科螺旋式快速發展。
四、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現密碼學科可持續發展
人才培養是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一流的密碼學科必須要有一流的密碼人才輸出,密碼人才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要遵循應用驅動、技術驅動、對抗驅動的密碼學科發展規律,以及基礎性、交叉性、迭代性的學科特點,積極探索密碼學科人才培養規律和實踐模式。
一是聚焦人才培養目標,持續完善通專結合的課程體系建設。要針對密碼基礎理論、密碼工程技術、密碼應用管理等不同類型人才的素質和知識要求,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以及與其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密碼學科交叉特色非常明顯,高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保持自身的優勢特色,在開設通識類基礎課程的同時,在專業類基礎課程設置上有所側重、突出自身學科優勢,通專結合,理技融合,培養特色創新型密碼人才。
二是側重密碼工程應用,加速推進密碼特色教材體系建設。教材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教材內容的先進性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前提。密碼基礎理論和原理類教材內容較為成熟,應重點加強密碼工程與安全、密碼應用技術方面的教材建設,擴展典型密碼系統,行業應用案例、前沿技術中的密碼應用等內容,遵循密碼科學應用驅動、正反聯動的學科特色,強化學科專業基礎知識,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保證專業知識的高質量供給。
三是突出核心能力提升,穩步推動產教融合式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核心關鍵,積極推動“雙聘制”和“雙師制”。應推進一流密碼學院教師互聘制度建設,促進跨校授課、跨校指導學生等,實現優質師資共享;鼓勵跨學科教師資源雙向流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拓展學生知識結構,實現跨領域的協同創新;邀請行業專家進課程,開展密碼應用案例教學,指導學生畢業課題,推動產教融合發展。學生在專業導師和行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雙師引領,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
四是加強頂層規劃設計,聚力實現密碼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要發揮密碼學會和教育指導委員會作用,做好學科建設的頂層規劃和組織實施。開展經常性的人才培養經驗交流和實踐競賽活動,制定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的科學評價體系,指導和評估學科專業建設,要推動師資、教材、教學等諸方面的資源共享,加快密碼核心課程的教材建設,同步開展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抓好高校密碼科研實驗環境建設,鼓勵資源共享、平臺共用、學分互認、學科共建。打造一批示范性密碼學院,走出一條具有密碼學科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同時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密碼是保障我國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密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是國家戰略需求,是密碼事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在當今數字文明時代,務必要把握時代脈搏,抓住密碼發展機遇。高校應堅持“應用驅動,正反聯動,網密一體,攻防兼備”的原則,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應用與安全并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創建一流密碼學科、培養一流密碼人才而努力奮斗。
(本文刊登于《中國信息安全》雜志2023年第3期)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