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安全也如暴風驟雨般來襲,其中,服務器首當其沖。
全球13臺根服務器沒有一臺在中國,這使美國可以輕易掌握其他國家的網絡信息流。在基礎設施方面,關鍵芯片、路由器有較大比例來自國外,這一狀況至今未能根本性改善,一旦國外在芯片、路由器上暗藏后門,造成的泄密隱患可想而知。
“XP停止服務,Win8不僅難用,對電腦配置要求還高,我們的網絡安全誰來保護?”一些網友在微博上如此抱怨。4月8日,伴隨了用戶13年的Windows XP(以下簡稱XP)正式隱退。我國尚有約2億XP用戶,用戶對“后XP時代”的網絡安全憂心忡忡。
就在當天,互聯網筑墻被劃出了一道致命的裂口,常用于電商、支付類接口等安全性極高網站的網絡安全協議OpenSSL被曝存在“心臟出血”的高危漏洞,我國不少用戶的個人信息出現在了地下交易市場。
其實,這僅是中國信息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在PC時代,電腦操作系統被微軟所壟斷,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端操作系統被谷歌、蘋果等國外企業所壟斷,從美國鼓吹“中國網絡威脅論”,到斯諾登引爆“棱鏡門”事件,中國的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中國的信息安全防護能否抵御外來入侵?中國公民的個人隱私能否得到保障?
4億多網民受威脅
2012年年底,美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中興電信設備拒之于門外。2013年,美國又將反制中國“網絡威脅”納入立法及司法領域,向中國施壓。不僅如此,美國還利用企業聯合他國機構發布報告,宣揚“中國威脅論”,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斷打壓。
然而,隨著2013年“棱鏡門”事件的爆出,美國利用技術優勢監控全球互聯網,甚至滲透和攻擊他國關鍵領域服務器的事實被揭露出來。斯諾登曝光的文件,就讓美國限制華為進入的做法顯得十分滑稽。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9年起,就入侵華為電子郵件伺服器,成功獲取華為內部資料及包括華為高層在內的員工電子郵件記錄。
5月26日,我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發布了《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以下簡稱“紀錄”),美國實施竊密監聽行動的具體細節可謂觸目驚心。
“紀錄”內容顯示,中國的政府機構是美國竊聽的“重點關照”對象。白宮的一位外交政策助理曾透露,美國在1990年8月落成的中國駐澳大利亞新使館的每間辦公室的混凝土墻里,都埋設了光纖竊聽器,這種細細的玻璃絲在全面安全檢查中沒有被發現。直到這件事在前些時候被泄露給《悉尼先驅晨報》和其他新聞媒體后,才引起中國的警覺。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已被曝光的一份美國2010年的“監聽世界地圖”包含了世界90個國家的監控點,中國作為美國在東亞的首要監聽對象,北京、上海、成都、香港及臺北等城市,均在美國國家安全局重點監控目錄之下。從2009年開始,美國國家安全局就開始入侵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電腦和網絡系統,中國大陸和香港已有數百個目標受到監視。在香港的目標中,多數是大學、政府官員、商人和學生。
美國的監控觸角已經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中國企業也難以逃離魔爪,現如今,美國正大規模入侵中國的主要電信公司,以獲取數以百萬計的短信內容。可以看出,美國監控遠不止這些,中國政府要做好安全防御工作,切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