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個人電腦”時代,手機已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信息終端,用戶的生活點滴幾乎都被記錄其上,因此當這個終端出現問題,后果就不只是損失一部手機那么簡單。信息安全監管方面的缺失,讓這個問題被長期忽視。
蘋果公司日前發表聲明,承認其熱銷手機產品iPhone的操作系統iOS具有“診斷功能”,即可以讓信息技術部門、開發者等獲取必要信息、解決技術問題。這個此前從未公開的功能,被眾多業內專家和媒體稱為系統“后門”,并引發了用戶對信息安全隱患的擔憂。
進行“診斷”無可厚非,但蘋果聲明中沒有說清的一點是,為什么這么重要的一個功能一直隱瞞不說?此外,這些所謂必要信息涵蓋的范圍到底有多大?
曝光“后門”的iOS系統數據恢復專家喬納森·茲齊亞爾斯基說,“診斷功能”可以獲取大量個人用戶信息,如果真的只是用來進行故障修復和系統維護,這類隱私數據根本用不上。
此外,蘋果在聲明中強調,“診斷功能”中的信息必須獲得用戶授權才能提取,并且蘋果從來沒有在產品中,為任何國家任何機構設置系統“后門”。但從茲齊亞爾斯基此前在“地球黑客大會”上展示的破解過程來看,有一定技術功底的人仍有可能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繞過iPhone的安全設置獲取個人信息。
退一步說,即便蘋果如聲明所說當真“無辜”,但也暴露了其在用戶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一旦信息泄露造成損失,蘋果難辭其咎。
作為全球熱銷的智能手機,iPhone操作系統在未經破解的前提下,其安全性被認為優于其他開源操作系統,然而“后門”事件說明,沒有任何系統絕對安全。
遺憾的是,各國對個人隱私信息安全的監管程度不一,標準也不統一,如何定義廠家在信息處理方面行為的合法性亦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使得用戶的切身利益更加無從保障。
信息時代,個人信息的珍貴并不亞于錢包里的錢,丟信息比丟錢包往往能造成更大損失——大量的電話和網絡詐騙都源于個人信息外泄。如今,備受追捧的iPhone也出了問題,或許會讓人驚呼“無手機可用”。但是每一次曝光都是一次警醒,推動全社會一起審視問題根源,尋找解決方案。
對中國而言,除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更需大力發展自身技術,將“后門”堵死,還大家一個安全的虛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