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在透明的玻璃上c-国产精品国产一级A片精品免费-国产精品视频网-成人黄网站18秘 免费看|www.tcsft.com

LTE終端向多樣化演進 用戶體驗和安全并重

  在LTE牌照發放半年多的時間里,LTE網絡商用帶動終端高速發展,多樣化的終端技術催生了新的用戶需求,LTE終端的高速率、多樣化的頻段和云解決方案為產品的開發推廣帶來新的契機。隨著終端在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更加深入,存在的安全隱患需要針對具體的用戶需求采取相應的對策。

  用戶需求日益攀高

  “LTE是移動通信產生以來發展最為快速的移動通信技術。”泰爾終端實驗室高級工程師朵灝在近日舉辦的“2014移動互聯網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截至2014年7月,全球已有318張LTE商用網絡開通供使用,LTE移動用戶已經達到了2.4億。為了滿足迅速增長的使用需求,LTE終端也得到快速增長。2012年僅有400多款LTE終端,到了2014年7月,全球已開發出1889款。

  在LTE終端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特征是智能手機占比遠遠超越了以往,并且隨著TD-LTE網絡的部署,TD-LTE智能手機快速繁榮,根據泰爾終端實驗室的數據,TD-LTE智能手機在所有智能手機中的占比已從去年的10%提高到現在的35%。

  在4G時代,用戶對LTE終端的認知程度也越來越高,產生了對智能手機的新的需求。賽諾咨詢產業研究部總經理李睿將用戶的需求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近年來大量高配置低價格的產品拉高了用戶對配置的期待,使得用戶更關注體驗、功能支持、操作系統、外觀設計、產品易用性、運營商網絡、售后服務等問題。事實上,除了品牌和價格之外,用戶更愿意為了運行流暢的操作系統而付出更高的產品溢價。其次,用戶對智能手機的訴求更傾向于精致和便利性。再次,未來用戶更關注快速充電、專業信息保護、專業拍照等功能。其中用戶最愿意為快速充電付出高溢價。

  LTE終端技術創造多樣化應用空間

  與2G和3G階段相比,LTE終端的形態和樣式更加廣泛,不僅包含平時接觸到的數據卡和智能手機,甚至還包括小型路由器、CPE、MIFI這樣的產品等。朵灝認為,LTE終端會朝更多樣性的方向發展。其原因主要來自于三方面,首先,由于LTE具有高速率的特性,用戶的分享需求得到提升,促使終端形態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在2G時代,應該沒有廠家會愿意做CPE或者MIFI這種產品,但到了LTE階段以后,終端的速率為20M、30M、50M,在滿足同一個用戶使用的同時,可以把更寬的速率分享給朋友和周圍的人。對此,開發商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利用2G、3G、LTE以及目前在市場上存在的多種移動通信技術,組合出多種終端產品的類型。

  其次,頻段的多樣化也造成LTE終端的多樣化。對于LTE來說,一個高頻率頻段的引入對于整個LTE的產業發展至關重要,但是高頻率的頻段的引入,也造成了整個LTE的頻段在全球比較分散化。LTE FDD有20多個頻段,TD-LTE也將近10多個頻段,這些頻段加在一起再做一個終端里其實是很困難的。終端廠商在TD-LTE研發階段需要做一些取舍,面向不同的區域、國家的市場要開發不同的版本。

  除了高速率和頻段帶來的影響以外,對LTE終端多樣性影響最大的是LTE多樣化的云解決方案。LTE網絡是全IP的網絡,原來在2G、3G的時代,云應用無法在網絡上承載。在LTE的發展過程中,目前業內認可的LTE云解決方案有三類,一是通過終端側解決,即單卡多模雙通的終端解決方案。另外兩個解決方案,是業界比較熟悉的CSFB技術和目前業內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VoLTE加SRVCZ解決方案,這種方案最大的優勢是時間短,并且十分方便。因為是全IP的網絡,非常方便做高清語音或者視頻類的通話,在系統上面進行開發或者推廣十分便利。但是這個方案在LTE建設初期最大的問題是,對網絡的改造可能較大。

  智能化終端的安全威脅凸顯

  由于移動終端的智能化以及應用的多樣化,所滲透的領域也隨之越來越廣泛,在生活、娛樂、社交、餐飲旅游中給大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的安全問題。智能終端上存儲的大量個人敏感信息,BYOD的工作模式在移動終端上存儲的企業敏感信息等都存在安全隱患。

  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安全所彭華熹介紹,目前智能終端的安全隱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硬件層的安全威脅主要是針對物理器件、芯片及通信模塊等進行攻擊;在操作系統層主要針對OS內核系統、基礎功能調用API模塊等,例如OS安全漏洞被利用;而最上層的應用軟件及數據層攻擊,相比前兩者攻擊成本最低,故而安全隱患最高,體現為三個方面:首先,惡意軟件吸費。在手機軟件中內嵌惡意代碼,通過后臺發送扣費短信、聯網扣費等方式進行惡意吸費,讓用戶完全在不知不覺中被扣費。其次,遠程控制和隱私竊取。惡意軟件植入用戶手機中,成為木馬的遠程被控制端,會造成通訊錄、位置信息等隱私信息泄露,或被遠程控制對外發送垃圾和詐騙信息等;最后,異常流量。手機軟件中的惡意代碼頻繁連接網絡、點擊網頁廣告等造成大量異常流量,導致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高額流量和話費;最后還包括因手機丟失造成的用戶信息泄露。

  中國聯通研究院終端與智能卡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周曉龍表示,其實任何防御手段都可能被破解,關鍵是要平衡安全需求與用戶體驗,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采取相應的方法。針對用戶數量最大的普通個人移動用戶,他們的需求是短信和網絡的監控、敏感數據的保護、安全啟動和丟失的管理。再往上一類人群是移動金融個人用戶,他們需要的是基于SIM安全芯片的賬戶保護和應用鑒別。而移動商務用戶需要的是BYOD、MDM、專屬可信應用商店。最上層的國家安全移動用戶需要的則是自主系統芯片、自主OS、國密安全芯片和通信安全。從功能和成本來講,四大類用戶功能和成本的復雜性是逐漸增加的,對于用戶體驗來講也是逐漸深化的。

 

上一篇:智能無懼挑戰 山石網科轟動RSA2015

下一篇:更快更安全的金融網絡 華為AR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