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臺灣地區、新加坡市場的“泄露門”才剛剛平息,9月初,小米再次被指責自動回傳用戶信息。只不過,此次發生的地點轉移到了香港。
雖然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會主動調查此事,但從中國臺灣和新加坡的處理結果來看,香港小米隱私泄露事件很有可能以小米官方道歉并提供升級包而告終。無實質性監管、無實質性處罰,似乎是當前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對小米的唯一處理結果。
小米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新加坡等市場遇到的問題,雖然是小米國際化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但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同樣問題,說明是全局性漏洞。但是作為小米最大銷售市場——中國大陸,在其發展的4年當中未曾暴露任何相關問題,難免讓人生疑。是無消費者投訴,無部門監管,還是發生過類似事件只是未引起波瀾?這些問題我們都不得而知。
在對上次“泄露門”調查期間,我曾經就小米在大陸是否遭遇相關舉報投訴等問題對幾個相關部門提出采訪要求,但所有采訪申請不是石沉大海就是“不方便接受”,反而是臺灣地區、新加坡政府部門第一時間給予了回復。
除此之外,無明確的相關部門監管用戶信息泄露,也是我的困惑之一。臺灣地區有個人信息保護安全委員會,新加坡有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香港地區有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職能都是負責民眾的舉報處理和相關案件調查工作。但在大陸,有關個人信息安全的垂直部門卻是一片空白。無論工商局還是消費者保護協會,職責并不明晰。
在相關法律上,中國臺灣、新加坡方面均已經頒布相關個人信息保護法,而我們有關個人信息這一塊,依舊是散落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里面。
雖然由于國際規則的限制,不同國家與地區并不能要求各大手機生產商對系統內建的信息安全監測。但出現相關問題之后,政府能否積極有所作為是反映政府服務功能的標桿之一。面對中國臺灣和香港、新加坡三地對小米事件的積極應對,以及對后續手機檢測系統、企業手機送檢等要求的完善,大陸相關部門應該感到汗顏。
事實上,有關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已經涉及到人們的生活方方面面,讓企業看見政府處理的決心,讓民眾看到政府保護公眾信息的態度,是構建和諧社會中政府這一角色必須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