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波音公司推出的BlackPhone安全手機在黑帽大會上被秒破一樣,如果手機廠商在安全管理和隱私保護上口惠而實不至,終端云端漏洞百出,那么最后面臨的恐怕只有從發燒到裸奔出局一條路。
據中新社北京9月24日報道,對于媒體問及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最近稱有可能考慮未來公務團隊禁用大陸小米手機,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4日回應,不要賦予一部小小的手機那么多難以承受之重。同時,他認為,“小米手機在兩岸同胞中的魅力是擋不住的。”
報道并未透露小米手機遭禁的具體原因,但小米手機因為回傳用戶數據導致的侵犯隱私問題已經在亞太地區遭遇多起投訴。
“小米后門”問題最早曝光于今年7月份,網絡安全公司F-Secure早前曝光小米手機傳送資料回北京,引起用戶擔憂,小米快速補救,并發表聲明為此事道歉,表示該行為與“網路簡訊”服務有關,同時發布“OTA升級包”,用戶可選擇關閉“網路簡訊”自動啟動功能。
但一位臺灣的紅米Note手機用戶在升級紅米1s后測試后發現, 在關閉小米賬號和小米云服務等需要連接小米服務器的功能(包括網絡簡訊)之后,手機仍然在悄悄連接北京服務器。這位用戶刪除了所有的小米內置應用,加裝了防火墻,結果仍然 如此,暗示小米的網絡訪問功能藏在底層固件內,用戶無法禁止。
這位用戶還發現,用Download Manager在Google Play應用商店下載應用或在Gmail應用內下載附件都要經過北京的IP地址。另外東周刊報道,小米盒子被發現有惡意程序,而大陸流行的手機播放應用PTV、PPS影音、優酷和風行視頻被發現包含有Android.Spy.origin.83木馬。
面對網友的質控,小米臺灣承認私自上傳用戶信息的事實,但小米科技相關負責人強調小米從未欺騙用戶,早前發布的升級包是針對此事的最終版,但小米后門事件卻并未到此為止。
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17日報道,新加坡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正在調查針對中國智能手機生產商小米公司的一項投訴,因為一位新加坡一位小米設備用戶稱曾收到過來自海外的不明推銷電話。
新加坡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發言人表示,一旦發現有企業違反新加坡《個人信息保護法》, 可能責令該企業停止收集或披露個人信息,并強制企業銷毀這些個人信息,交出信息訪問權,違法企業還可能面臨高達100萬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491萬元)的罰款。
不遠萬里跳槽到中國的小米全球副總裁 Hugo Barra表示,小米已經聯系了新加坡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以澄清相關問題。他表示,相信保護用戶資料和隱私是小米的首要任務,將一如既往地對用戶的反饋做出迅速反應以改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