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的Facebook總部中心穿行時,你可能會看到一幅引人注目的壁畫。它有兩層樓高,由畫家布萊恩·巴內西奧(Brian Barnecio)繪制,看起來像是一個巨大的圖騰柱,上面是乒乓球盒子、嘴唇、眼球等抽象形狀。而在這些形狀中間,是一個英語單詞:"hack"。
在上世紀80、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hack"是一個骯臟的字眼。它暗示著危險和犯罪活動,意思是入侵計算機系統、電話網絡和其他有漏洞的技術。了解計算機歷史的人知道這個詞也有正面含義,但其負面含義成為了主流觀點。
不過,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這個問題已經獲得了修正。如今,似乎人人都希望成為一名黑客(hacker)。 Facebook付出了大量努力,來刷新這個詞的含義。該公司認為hack是一件好事,是一種提升和改進技術的方式。圍繞著這個概念,Facebook建立起了龐大而成功的生意。
Facebook園區里充滿了hack活動。馬克-扎克伯格在IPO前發表了"黑客之道"的宣言。而且Facebook每年都會舉辦全公司范圍內的競賽,名為"Hacktober"。在這個競賽中,員工們闖入彼此的系統,目的是為了讓它們變得更加強健。
多虧了扎克伯格、Facebook和硅谷上下其他很多雄心勃勃的軟件開發者,hack這個詞如今有兩種流行含義。白帽黑客打造酷炫的新應用,用創造性思維開辟新的道路;另一方面,黑帽黑客則肆無忌憚地入侵索尼公司的電郵系統。
但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它最初的含義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個問題是比你想象的復雜得多。我們無法告訴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可以為你提供一些信息。這個詞在進入技術圈之前,曾在19世紀的斗雞圈擁有一個特殊含義。它指的是一種攻擊方式,而不是一種創造方式。
在麻省理工大學的含義
Hack這個詞可以追溯到至少中古英語時期(1150到1500之間),即便是在現代,它的演變也相當詭異。牛津英語詞典顯示,它誕生于幾百年前,其含義為"狠狠地亂打亂踢"。
但它在硅谷的含義,卻具有明顯的現代感。這可以追溯到麻省理工學院鐵路模型技術俱樂部1955年的一條通告:
"埃克爾斯先生要求,使用或者hack(胡搞)電氣系統的人最后要關閉電源,以防保險絲燒斷。"
查看一下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報《The Tech》的檔案,你可以看到這個詞在演變過程中一直保留著這個比較幽默的意義。 1959年的一則啟示稱,在即將舉辦的某馬戲晚會上,有一個兄弟會成員將穿著大猩猩外套到處"hack"。如今在這所大學里,hack指的是精彩的惡作劇,如果惡作劇同時能展現精湛的技藝就更好了。
它的負面含義則可以追溯到1963年11月。當時發生了歷史上首例計算機入侵事件。黑客將一臺PDP-1計算機接入MIT電話系統,對它進行了攻擊。《The Tech》將此事描述為犯罪入侵活動,文章標題是《電話黑客活動》。
所以,這個詞最初描述的是白帽行為,后來才有了黑帽含義。
告訴你"黑客"一詞的別樣含義
在斗雞界的含義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詞的另一個含義。韋氏詞典的編輯艾米莉-布魯斯特(Emily Brewster)在檔案中找到了1890年4月4日一封信,寫信者是一位名叫A·W·道格拉斯的先生。
道格拉斯指出,當時的韋氏詞典忽略了這個詞在斗雞圈的口語用法。 "當一只公雞被另一只擊敗后,它每次看到勝利者就會跑開。這就叫hack,而'under hack'的意思就是害怕某個人,"他寫道。
難道是斗雞圈的行話在60年后進入了莊嚴的麻省理工校園,最終被繪制在了Facebook的壁畫上?雖然有這種可能,但布魯斯特并不這么認為。 "很抱歉地說,斗雞和愚蠢的惡作劇,以及惡意計算機活動之間,似乎沒有直接的關系,"她說。 "這個詞語的不同含義可能是各自獨立地發展起來的。"
在韋氏詞典中,hack的兩個現代含義是"為了樂趣而編程"和"非法接入一臺計算機",它們從詞源上講是融合的。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用法有不同的起源,因此這兩個含義將繼續列在同一個條目下,"她說。
盡管如此,看看美國人目前對黑客威脅的恐慌,與一只戰敗的斗雞"under hack"的確也有相似之處。因此,即使到了今天,hack在斗雞圈的含義也還是可以起到一些隱喻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