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組織將關鍵業務上云后,加強云安全防護就成為企業管理者們的重要優先事項。一旦云上的應用存在安全漏洞,那么數據泄露、業務中斷、勒索威脅等災難性事件隨時都可能發生。研究數據顯示,在78%的云上攻擊活動中,攻擊者會將已知漏洞作為初始路徑。因此,定期評估云環境的風險態勢并加強云安全漏洞管理,將是保障組織云應用安全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云安全漏洞的主要類型
企業組織在開展云漏洞管理工作之前,需要首先了解云環境中主要的安全漏洞是什么,以下是目前最常見的云安全漏洞類型:
01
云環境的錯誤配置
云環境的錯誤配置是云環境中最常見的漏洞類型之一,包括云上的網絡系統和容器系統等。這會導致云計算應用出現嚴重安全隱患。這些錯誤配置將嚴重損害云應用的防護能力,造成相關云訪問控制措施的缺失或失效,從而導致非法用戶對云應用及關鍵數據的直接訪問。
02
不恰當的身份驗證
云應用系統中糟糕的身份驗證流程是另一個經常導致安全事件發生的常見漏洞類型。缺乏多因素身份驗證和弱密碼一直是云漏洞管理面臨的兩大挑戰。如果沒有可靠的訪問控制策略,任何非法訪問的惡意用戶都可能會進入到云上系統并獲取數據。
03
違規應用
為了快速上線新的云業務系統,一些組織沒有嚴格遵守PCI-DSS、HIPAA、ISO 27001和SOC 2等行業標準的管理要求,這也是造成云漏洞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云服務提供商和企業組織不能嚴格按照相關監管標準來管理云上的應用,就會導致安全缺陷,攻擊者就會利用這些缺陷來非法訪問云應用和數據。
04
敏感數據管理不善
云計算環境中含有大量的應用系統和程序,可以幫助企業員工更便捷地訪問業務需要的敏感數據。但是,絕不要為所有應用程序創建可以特權訪問的憑據或ID,最好為特定的應用程序創建特定的憑據,只有授權人員才能訪問它們。營銷或網絡部門的用戶不應該有權訪問含有敏感財務數據的應用程序。
05
不安全的API
不安全的API是攻擊者訪問云平臺并竊取所有重要數據的主要途徑之一。并非每家云服務提供商都能夠充分地保護API,而各種不安全的API為攻擊者訪問云平臺提供了可乘之機。攻擊者總是會尋找缺乏適當授權和身份驗證的API漏洞,并利用它們從事違法活動。
06
DDoS攻擊
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是云環境中經常出現的另一種常見漏洞類型。在該漏洞中,攻擊者向基礎設施發送洪水般請求,導致服務器無力響應,從而無法處理授權的請求。當云提供商沒有適當的DDoS保護措施,或者DDoS安全機制被非法關閉時,這種類型的安全漏洞就會產生。
云安全漏洞管理的原則
在云安全防護體系的構建中,漏洞管理可以充當一個治理框架,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并控制云計算設施和應用程序。因此,我們可以將云安全漏洞管理定義為識別、分析、篩選和修復云應用安全問題的一種持續性方法或過程。它不僅需要通過修復常見漏洞來盡可能降低云應用安全風險,還需要提前識別那些可能被利用的安全漏洞并給出修補建議。當企業組織開展云安全漏洞管理工作時,需要遵循以下關鍵原則:
01
以充分的資產發現為基礎
對云安全漏洞管理范圍的任何限制都會增加可見性風險。因此,企業必須將資產發現作為云漏洞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如果漏洞管理項目未能覆蓋某些云上的資產或業務領域,那么它在降低風險方面的效用也會大打折扣,因為我們無法消除那些不可見安全風險。
02
合理設置漏洞掃描頻率
如果云漏洞管理工作不是連續的或者高頻的,就會存在過時或失真風險。但有一點需要明確,漏洞掃描頻率不是越高越好,而應該是合理的。頻率的設定需要與漏洞修復節奏和資產變更管理保持協同,理想的狀態是漏洞掃描頻率與修復節奏同步,而且在發生云資產變更時能夠自動執行掃描。
03
與業務場景融合
云安全漏洞管理不是一項“極限運動”,企業不能把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一些絕對的安全風險上,而忽略了業務數字化發展的需求。在云安全漏洞管理的工作優先級中,需要充分考慮業務應用場景和環境因素,首先處理具有更高業務風險的安全漏洞。
04
指標化管理
高效的云安全漏洞管理計劃應該基于指標來制定,只有把 “好”的目標和要求指標化,企業才能準確評估當前漏洞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并找出目前工作中的不足之處。
05
流程整合
查找和評估漏洞風險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生成報告,關鍵是要制定更好的漏洞修復策略,采取行動解決問題。因此,高效的云安全漏洞管理必須結合有效的補救措施。企業需要將有效的漏洞管理程序與補救工作流集成在一起,才能有效提升云安全漏洞的管理水平。
云安全漏洞管理最佳實踐
要在高度動態的云環境中有效發現和管理漏洞風險并不容易。相比傳統漏洞管理模式,云安全漏洞管理工作需要能夠適應“云優先”和“云原生”的應用環境,根據云環境的需求發展不斷優化漏洞管理策略和方法,從而持續監測云應用的安全風險并及時響應。研究人員總結梳理了云安全漏洞管理時的幾個最佳實踐:
參考鏈接:
https://www.clouddefense.ai/blog/guide-to-cloud-vulnerability-management
來源:安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