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用戶在嘗試采用云計算技術提升自身的業務,但在從數據中心到終端的通路上總會出現各種應用瓶頸,致使用戶體驗效果不佳。為此,中國網絡解決方案品牌銳捷網絡在2014年推出了“云課堂、云辦公、云聯盟、捷云”等一系列云應用解決方案,與其他云計算廠商“中心化”、“技術化”、“自上而下”的設計思路不同,銳捷云應用平臺回歸“云”誕生的初衷,將所有特色都匯聚在一個點上,這就是:應用創新。
“云”為何需要應用創新?
自2010年以來,有關云計算落地的聲音就在國內IT界層出不窮,但多半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多用戶嘗試了各種方案、手段,讓云計算“落地”但卻無法“生根”。隨著大多數的云計算廠商不斷從技術和數據中心架構的角度去思考和設計產品,最終的應用逐步與“云”誕生的初衷漸行漸遠。
云計算、大數據都是“龐大的工程體系”,它不僅依靠強大的運算平臺,還要開放數據中心、快速且安全的網絡通道、隨需隨地的網絡接入、更加強大的客戶端等。但同時,云和大數據又都是“一種思想”,一種本質上希望“讓應用更簡單”的思想。所以,如果我們只關注技術,忽視落地應用,一味照搬國外的應用模式,卻忽視“網絡接入速度慢、用戶應用體驗差、資源共享機制少”的實際環境,云計算就會反而讓應用復雜化,永遠高高在上,成為沒有生命的標本。
我們看到,通用型的云計算服務都是“自上而下”的,這種云計算方案沒有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應用細節,以及會對底層基礎設施產生的全新需求,沒有考慮到中間通路是否能為用戶提供暢快的感受。而銳捷網絡提出的“為云應用而創新”,則是云應用“出發點”的變化,這種改變是從客戶的角度出發,“自下至上”地為云應用搭建了一個腳踏實地的“云梯”。它包含了“云課堂、云辦公、云聯盟、捷云”等一系列全新的云應用解決方案。
為中國教育創新——云課堂
從20年前的“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到今天希望利用云計算推動教育公平,信息化創新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但學校的計算機教室是否還是“老樣子”呢?機器慢、學生打游戲、課堂效率低、網管員被硬件維護和軟件升級困住,3~5年設備就可能面臨淘汰的命運。
為了打破這種傳統計算機教室投資模式的弊端,銳捷網絡推出了云課堂解決方案和云課堂一體機。該方案可讓教學方式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傳統限制,并推動社會教育實現公平,通過隨時隨地、安全便捷、流暢高速的基礎網絡,把稀缺的教育資源共享給偏遠山區。同時,云課堂一體機可讓計算機教室的TCO成本降低40%以上,通過軟件滑升級來替代一次性投入的硬件成本和隱性維修成本。
為移動工作創新——云辦公
根據Gartner 預測, 2014年90%的公司將會支持員工在個人移動設備上運行企業辦公應用程序,BYOD這種極具創新的業務管理模式正在變得觸手可及。但移動應用的開發過程會消耗用戶過多的審核時間和部署精力,同時移動設備的失竊、被黑客控制、設備故障都會對企業機密數據造成威脅。
為了發揮BYOD應用的便捷性,同時減少移動終端數據泄露的風險,銳捷推出了 Coffice云辦公平臺。通過解決方案,用戶只需針對云手機的操作系統進行一次性適配,便可快速部署到所有用戶的終端中。另外,作為“一站式交付”產品,平臺采用了即插即用、彈性擴容等設計特點,并可支持300臺云手機并發運行。不論是Android、iPhone,還是其他終端,都可以通過虛擬手機系統,讓企業中所有設備之間以及整個私有云內部維持數據遠程存儲,遠離惡意代碼和數據丟失的危險。
為云內容分發創新——云聯盟
如今,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利用私有云、公有云,或是混和云技術應對業務創新上的挑戰。但足夠可靠、低成本、安全以及容易獲取的帶寬資源,則是云應用的前提和基礎。
銳捷網絡的云聯盟利用500多張網絡、覆蓋超過1000萬用戶的PowerCache規模化優勢,通過云熱點門戶與業務結合的特點,全面提升用戶在資源獲取中的效率。而PowerGet云加速系列產品的推出,成功解決了云計算中心到終端用戶的“通路難題“。在云業務部署時,雙邊加速技術可以讓用戶建立私有云平臺時,將業務資源主動分發到末端,減輕業務高峰期帶寬壓力,不再因為網速和安全問題而擔憂。
為中國私有云落地創新——捷云
相比公有云平臺,私有云的靈活度、敏捷性、安全性更強,并為用戶提供了創新產品快速走向市場的能力。但用戶自建私有云的成敗在于“細節”。如果硬件層、軟件層、運營層和應用層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兼容性問題,都會直接影響業務通斷和應用體驗。
為此,銳捷網絡聯合浪潮,推出了一體化交付解決方案——捷云,這一方案嚴格遵循VEPA、openflow等國際標準協議,并基于SDN提供大量開放接口,實現捷云架構自下而上的深度開放,助力中國私有云應用平穩落地。銳捷推出的Newton 18000核心交換機,采用“云架構網絡”設計,不僅是全球單板性能最高、最低時延的交換機,同時也具備了多項全球最領先的虛擬化技術。另外,聯合浪潮進行的基礎產品研發,保證了雙方產品、方案的一致性和兼容性,為用戶提供了“自主可控”的一體化云基礎架構和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