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美國的一項發現有望把人們從這樣的苦惱中解脫出來,“不動手只動腦”就可完成密碼輸入,安全性甚至比指紋還要高得多。相關論文發表在最 新一期《神經計算》雜志上。
負責此項研究的美國賓漢姆頓大學的科學家將這種獨特、可回收、持久性的生物識別方式稱為“腦紋”。他們研究發現,大腦對某些詞匯的響應方式或可用來取代密碼。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研究人員對45名志愿者進行了實驗。志愿者們需要在佩戴腦電圖讀取設備的情況下,分別閱讀諸如FBI、DVD和WTO這樣的縮略詞,一共有75個之多。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會記錄每個志愿者在閱讀縮略詞時大腦的反應。結果發現,在閱讀這些詞匯時,每個人的反應都有所不同,以至于計算機系統能夠根據腦電波反應識別出不同的志愿者,準確率高達94%。這表明,腦電波可以作為安全系統來驗證一個人的身份。
論文合著者、賓漢姆頓大學心理和語言學副教授莎拉·拉斯洛說,這種生物識別方法具有天然的優勢,它不像指紋或者視網膜那樣能被惡意竊取,并且是可取消、可更換的。如果一個人的指紋被竊,他不可能通過更換指紋的方式解決指紋泄密的問題,指紋一旦泄密,對一個人來說就是永遠的。而“腦紋”存在于一個人的大腦當中,從外部無法察覺,無法竊取,不會丟失,同時在需要時也能通過更改激發詞匯的方式進行更換。
賓漢姆頓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學副教授金占鵬(音譯)說,人們往往覺得類似的應用只會在像美國五角大樓和空軍實驗室這樣的地方才會使用,而實際情況是,那些地方并沒有那么多授權進入的用戶,被授權的用戶也沒有不斷使用這種方式來授權的需要。相比之下,像普通消費者經常會用到的電腦登陸或互聯網支付,用“腦紋”則更加快捷便利。當然這種生物識別方式在被用于高安全應用時也有一定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