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網絡安全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發表了題為《網絡安全相關的測評認證探討》的演講,倪光南建議在信息化建設采購產品或者進行立項時,除了技術指標、性能指標、經濟指標以及價格指標等,還要把網絡安全也加進去,作為考量指標,并通過第三方的測評機構進行評估。
倪光南認為,在網絡安全考量制度化建設中,可以參照已有的規章制度,比如等級保護。等級保護本身就是為信息安全保護歸類的,用以區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網絡安全考量借用等級保護,可以對相應的產品、服務和項目進行評估。重要信息系統的采購,從系統設計、產品選型開始就要用等級保護來指導,甚至有些時候要進行強制認證,因為有些環節進行強制認證更有利于網絡安全。
等級保護或者其他的專門的制度,可以達成一部分網絡安全評估需求,但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最重要的還得有“自主可控、安全可信”這個大前提?!白灾骺煽亍笔恰鞍踩尚拧钡囊粋€前提,“自主可控”達不到,提“安全可信”那是空話。因為“自主可控”可以做到沒有“后門”,自己有能力對信息產品進行改進、治理,并不斷地發展。
“自主可控”是可以評估的,就像性能指標一樣,應該成為第三方測評機構的評估標準。倪光南提出自主可控五個維度:知識產權、技術能力、發展前景、供應鏈、國產資質。
知識產權不可靠,一切免談。在當前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下,知識產權必須得到足夠重視,必須妥善解決。
技術能力,其實指的是人才隊伍。沒有能力足夠強的人才隊伍,知識產權就是空話。沒有人才隊伍掌握知識產權和技術應用,最后還是做不到自主產權。
有時候看起來知識產權和技術能力都可以做,但是可能這個技術未來要廢棄、要過時,即使技術能力很強、掌握知識產權也不能做,因為幾年以后這種技術就要廢棄了。
有些產品和技術還要做到“供應鏈”自主可控,如果只是一些環節可以做到自主,但不能控制整個供應鏈,從技術安全角度來講也不行。比如電腦芯片,即使有知識產權,能夠設計出來,但生產不出來,還是不行。
“國產化”不等于就是自主可控,但“國產化”是自主可控的重要環節。中國的國產化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包括政府采購法從2003年生效到現在,雖然政府采購應該優先采購“國產”產品和服務,但“國產”產品、服務和工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所以在這方面也應該出臺一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