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剛: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能和大家做一些交流,我們是老朋友,能一直組織這樣一個場合,還有包括中關村管委會對綠盟的國際化工作,這些年也給了很大的支持。所以我覺得這樣的話,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剛才確實挺過癮,確實很榮幸能夠聽到,今天我也有一個片子,不太長,題目是《同行、分享、在路上》,這次來不光是分享,還有一個學習,剛才不管是飛天,還是網秦,其實都有非常多的實戰的經驗,跟我們做交流。我也花一點時間把綠盟的情況跟大家做一些溝通。
綠盟其實做國際的時間并不是太長,我們從2007、2008年開始做這個事情,當時公司也在說為什么做國際化,真正定出國際化戰略,這個戰略第一次提出在2006年,也是相對比較早。當初為什么就會提出想做國際化這個事,一個原因是基于市場的考慮,當時我記得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當時IBC的數據,你可以看到全球安全市場可能在這里是這樣的一個,這個單位是百萬美元,中國是不到3%,我記得當時2006年的時候,中國是4%和5%,不管這個數據的準確性有多高,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比例,更大的市場是在外面,這也是我們想做海外市場的原因。另外一個我記得當時老板說過一句話,在這個時候,很多公司在外面都做得非常好,不管在哪個領域,能源、電信、金融、家電,包括華為,海爾,在這個行業的最前沿,相信在網絡安全方面,也會有這樣的中國公司走在世界的最前面,我們想邁出去做這樣的公司。所以在2006年的時候我們公司定下這樣一個戰略,要在全球范圍內,提供基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級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成為最受客戶信賴的網絡安全公司。我們大部分是硬件,我們又要打自主的品牌,同時又是安全這個行業,而且我們是主要是在做網絡安全,攻防方面,可能又是攻擊防護方面相關的,又是相對敏感的行業。這樣是不是能夠做出事情呢,我們還是一年一年堅持下來往前走。
這里也有一些歷年的主要的看法。2006年提出來,2007年專職有一個同事做這個事情,2007年我們去英國參加了展會,當時也是中國第一個拿到認證的,2008年的時候真正成立了這個部門,開始去美國,去英國,去日本,去做一些,跑一跑,到處去看一看,調研一些市場,開始進行一些國際的研究,技術方面,組織方面的一些合作,然后2009年的時候我們就把我們主力產品的英文版,國際的版本組織出來,真正的大動作還是在2010年之后,真正有一些項目拿下來,有一些單子產生,同時我們開始籌劃在美國,在日本建立我們的海外的分支,去當地去找我們當地的員工的加入,然后又能夠在2011年的時候,真正在硅谷,包括在日本的東京把我們的兩個子公司建立起來,建立起了當地的團隊,同時又把我們的觸角伸展到包括東南亞,歐洲這些地方,開始做起來,2012年我們的核心產品能夠向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地方都能夠有我們的客戶和案例出來,在2013年我們在英國、荷蘭、澳大利亞這些市場,也開始了有我們的客戶出現,所以這樣一來走到現在來講,我覺得還應該整體來說算是一個比較初期的這樣一個階段,也有公司比較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應該說在這幾年的過程中,還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所以我們堅持一直在往外探索的一個過程。整體看,我非常認同剛才蔡總說的經驗,就是確實我們要有一個把我們的團隊,把我們的分支去建到海外去,去當地去深入地做一些事情,所以這樣一來對公司來講,我們也有這樣一個布局,目前我們在日本的東京和在美國的子公司已經在2011年初就已經成立了,我們在英國的倫敦,還有新加坡的子公司目前也正在籌備,應該可能速度比較正常的話,應該會在明年的1、2月份這兩個子公司就會成立。包括在澳大利亞,悉尼,法蘭克福都有這樣的辦事處,我們也是把幾個大的區域確定下來,把我們的產品推出去。
從另外來講,其實產品主要是網絡安全類的產品,預約服務的這樣一個產品,包括WS,包括像ITS這類產品,它主要用在類似于數據中心,運營商,包括金融,包括一些企業互聯網公司這一類的客戶身上,這樣一來就使得我們其實客戶來講,還是偏應用相對有一點復雜的這樣一個客戶群體,我們在推的這三四個產品,其實在中國我們都已經是占據了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包括像(英文)我們可能占據了一半的市場份額,包括掃描也有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但是我們真的拿到外面的時候,我們還發現還有方方面面的差距。剛才曾總也說了,都說自己的產品是領先的,我們也覺得很領先,但真正出去之后,你發現不光是技術問題,它的產品,它的產品化,它的營銷,在市場的營銷工作,包括渠道建設的工作,包括你的交付、支持、服務,這是一個整體的體系,這個時候我們整體和國外的,尤其是和美國很多公司的差距一下就能看出來。綠盟科技在海外的團隊也很重要,這是我們在國外的一些照片,雖然我們沒有像有的公司,有那么多的海外員工,我們有來自美國的、日本、新加坡,包括中國香港地區的,我相信會有更多國家的同事會加入進來,我們也包括像美國的RSA,包括像英國的(英文),還有日本的RST,向這些客戶推薦自己。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有時候我們走出去,在一些地方做業務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一些挑戰會來自于很多的區域市場的一個差異性,因為我們在
中國在我們這個行業來說,綠盟應該說技術比較領先了,但這個市場整體比較像,但是在海外不一樣,我記得應該是2011年的時候,美國的新聞周刊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文章,它說的是新的世界秩序,它可能只分了19個大的國家的范圍,這19個是依據于比如說它的宗教、它的文化,它的人種,包括一些習慣形成的,有時候確實我們感覺可能在做海外業務的時候有點像,就是你到一個地方去做生意,往往是文化有差異,不同地方的商務習慣不一樣,有經濟政治的壁壘,包括他們的營銷習慣,他們的工作管理習慣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差異,這樣一來我們怎么能夠去適應這樣的一個差異,和當地的伙伴,和當地的客戶去打交道,其實就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好象我們和日本的伙伴去合作,和美國的一些客戶合作的時候,你的溝通方式,你的這樣一個做生意的方式,其實差距都會很大。我舉這兩個例子也是說,這兩個國家也是代表了兩種文化的極端,一種是極度的開放,一種是極度的封閉,都會有差異,怎么能夠摸準,才能把合作談下來。還有一個我們自己的體會也是什么呢,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綠盟做了這幾年,但是還是感覺應該算做比較初級的一個階段,之前有一段時間也是比較著急了,業務的開展的速度等等,但后來也是,記得是聯想的有一個文章里面也寫到,做國際化的事,別把長跑當短跑來跑,還是要有階段性,我們自己做的時候,也是感覺到有幾個階段,一開始就是了解和熟悉,跑一跑碼頭,看一看,找一些感覺,之后開始找一些合作,國立,有一些破冰的項目,中國的安全產生也能賣到他們重要的網絡里面去防護他們,現在我們還處在破冰和擴大銷售的中間的過程,我們去把體系好好梳理一下,把品牌建設好好做一做,還沒有到規模增長的過程,確實也感覺到在國際上面還有階段性需要把它考慮清楚,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向我們的各種老師和我們的對手們在進行學習,就像今天這個場合,其實我覺得像網秦也好,像飛天也好,其實都能成為我們的老師,包括曾總也講了很多經驗,我們第一次參加RSA,第一次參加日本的RST,都能看到飛天已經在那邊做了一段時間,都有很好的經驗。包括華為、聯想的經驗,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借鑒的,而且在我們現在這個網絡安全的行業里面,你會發現就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是中國制造,而基本上逃不出這四塊,美國制造,歐洲制造和以色列制造。所以這個其實對我們自己的成長也是很好的事情,我們有時候也會感覺到有些無形的壁壘,比如說我們在日本,有些客戶就會聽到說你是中國做的產品,就會不跟你合作了,就沒有再談。我們碰到過這種,但是我們也碰到的客戶說,我們就要跟你合作,因為你是來自中國的公司。我們就發現其實我們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包括我們海外國際的市場對我們的認識也是有很多的轉變的,這個過程我想可能還是要感謝華為、中興、聯想這樣的公司,他們在外面趟出一條路,改變海外公司對我們的看法。我們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的事情,我們都要去做不斷的發展和改進,去強調我們自己。這個話應該是當時在做了一段國際化的時間之后,2008年、2009年左右公司內部定下來的算是一個輔助的一個戰略,就是要用第一視野,擴大我們本土的優勢,同時擴大海外的市場。你的業務模式跟國際跟國內是不一樣的,你所用的營銷手段也是不一樣的,產品需要做很多的改進和加強,同時如果放到外面去,我們把自己的內功修煉之后,你也看到,在外面我們要解決三個在國內不用解決的問題,認知、認可和信任,因為在外面沒人知道綠盟是誰,那好,那我們首先要讓他們認識到我們,知道我們來了,有這樣一個認知,第二步在我們一些伙伴和客戶那里得到認可,第三步才有一些信任,才有長期的合作。
像剛才我提到的比如說我們做的一些美國的實驗室的測試,像英國西海岸的測試,我們就是要在海外的市場上能夠發出綠盟的聲音來,同時我們還要用和國內不同的打法,我們更多的做互聯網的營銷,利用和海外的媒體的一些聯系,包括一些分析師的關系,包括一些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媒體、論壇等等的方式,用比較小的方式快速的增加我們的影響力,包括跟他們的合作,其實我覺得都是我們可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我覺得有很多事情都是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需要去做,去完善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感覺到,不管是從國家的政府部門,還是從中關村園區管理委員會都是這樣。其實中關村管委會給我們很多的支持,不管在專利方面,還是像一些境外的展會、考察,包括一些我們在設立境外的分支機構還有包括一些國際認證方面,其實都給了我們不管是這種資金上的支持,還是說幫助我們去牽線,搭橋,跟海外園區的交流,也是覺得在我們有意愿去做海外市場的企業,用到國家的支持,更快地去發展自己在海外的業務。這是我們近期在美國,在歐洲出現的一些P2,可以看到我們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有更多的海外的聲音去認同綠盟,我們剛剛在年中的時候發布了一個2013年的研究報告,這個時候在美國的一些主流的安全,包括IT的,包括金融的媒體,他們開始引用綠盟的數據,把綠盟的觀點和美國主流的安全廠商的觀點并列在一起,進行說明和推廣,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不是我們自己說自己好,這是沒用的,尤其是中國來的公司,他們不信,我們更多的要借助第三方,讓他們認可我們的實力。另外我們的客戶也積累了很多,在很多的一線市場,無論是在美國、歐洲、還是在韓國,我們的客戶怎么說呢,比如說這是在美國的客戶,他對綠盟的評價,他們非常興奮地跟綠盟進行合作,擴大他們的業務,因為當他們最早和我們合作的時候,這家公司也是不大的公司,但是在美國這樣一個投資環境里面,它的成長非常快,在美國成立一個這種幾何級數的增長,包括對綠盟的合作和信任,還有澳大利亞的客戶對我們的評價。所以我們也很高興,我們逐漸贏得了海外客戶的信任,下一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們現在主要是賣產品,但是在國外,無論在美國,在日本,我們也在做更多的模式上的探索。
我們開始做國際的時候,可能我們希望我們的道路,或者說我們往前走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很美好的前景,但實際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完全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在不斷地曲折地往前走,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和我們一起來往海外的市場拓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