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凱
很多人都說云計算已經進入了下半場,這是一個從市場角度切入的看法。但云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作為通往數字化轉型的工具,決定云時代的并不是技術,也不是市場走勢,而是企業客戶的需求本身。
在云計算早期的莽荒時代,因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云計算的神秘感,以公有云為代表的云造就了的云計算的上半場。這個時代的云服務實際上比較粗放,相對標準化,滿足了云的快速擴張,所以讓很多云創業公司走向成功。
圖注:北京供銷科技CEO王帥宇在2017全球云計算大會上發表演講
正如北京供銷科技CEO王帥宇博士形容的那樣,這時候的云計算更像是一把“獵槍”,更容易產生直接的價值。在我的理解中,獵槍式的云計算是項目式的,獵物是現成的,這就像是早期的云計算,標準而又粗放,更適合成長期的云服務。
而另一種模式則是“鋤頭”,需要經歷開墾、撒種、施肥和成長的過程才能產生價值。這意味著企業的云計算需求變得多樣,云計算從標準化走向多樣化,在不同的企業土壤中,會耕作出不同的果實。
毫無疑問,“鋤頭”更適合未來的云計算,我愿意稱之為云服務的“深耕”模式,它更具有需求導向的意味,對云計算的下半場意義更大,它應該是云計算的遠方。
深耕,三個關鍵指向落地
我們知道,云計算在短暫的發展歷程中,已走過了好幾個階段,既有概念培育期的不被人理解,也有風口期時的圈地運動,更有伴隨互聯網崛起的備受關注。
仔細分析下來,這幾個階段的云計算雖然“光環縈繞”,但實際上落地的效率并不高,向企業滲透的速度也很慢。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當下IT系統還有絕大部分還跑在傳統的IT架構當中,這說明很多企業在面對云計算時,仍然保持了謹慎。
所以,我很認同王帥宇對目前云計算行業的比喻:如果說云計算上半場可以用“仰望星空”來概括,那么云計算下半場的關鍵詞應該是“腳踏實地”。
沒錯,經過了幾輪的云上之爭,初步的Iaas格局已經確定。換句話說,能夠被獵人看得到的獵物,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今后的云計算市場將比拼的將是三個關鍵的因素。
第一,對云計算技術的積累。這是考驗云計算實力的基本功,無論是數據中心的布局和節點價值,云技術服務的能力,CDN分發的能力等等,這一系列的積累都會成為能否贏得未來市場的考驗。
第二,對行業需求的理解。這考量其實就是讓云計算落地的能力,比如是否擁有城市級別的數據中心落地經驗,是否擁有足夠多的行業準入證,比如CDN運營牌照等等。
第三,資源的整合能力。如前文所述,云市場經過了上半場的爭奪之后,初步的格局劃分已經完成,在云計算的下半場不再有云創業公司生存的機會,云市場會轉入規模換效益的階段,資源的整合能力,將成為壓倒天平的最重的一個籌碼。
不難發現,這些因素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就是落地。同時,這也是“深耕”模式的意義所在,沒有打持久戰的雄心,資源和能力,也就沒有資格成為這把“鋤頭”
做好“鋤頭”,供銷科技的三重價值主張
在2015年底,北京供銷大數據集團由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體系當中,宣布成立。在成立的這一年多時間里,發展速度驚人,不僅在今年1月份就登陸硅谷,還獲得了包括CDN經營許可證在內的相關牌照。
這說明,對于供銷科技來說,通往云計算下半場的門票已經到手。那么,要做好這把深耕云市場的“鋤頭”,供銷科技會有何種價值主張?
王帥宇認為,要成就云領域的價值主張必須跨過三道門檻,分別是信任門檻、資源門檻和資金門檻,這似乎與前文分析的云計算下半場的三個關鍵因素,頗有些不謀而合的地方。
首先,來看信任門檻。我們知道,大企業和政府之所以上云的速度較慢,最大的痛點就對云上安全有所顧慮,一方面對云計算公司的發展狀態持觀望的態度,另一方面則是在等待云計算技術的成熟。
在這個角度上,第一,供銷大數據集團是國企控股企業,有國有企業的背書及良好的政府、運營商關系,同時,肩負著維護國家數據主權的使命,是云計算領域的國家隊,這是身份層面的信任。第二,基于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的農業4.0、農村電商、大金融、大健康、智慧城市等產業板塊,使SinoBBD Cloud經歷了內部產業的充分打磨。第三,SinoBBD Cloud作為整個供銷系統營業額超過6000億的電商集群的承載平臺,更是有著全面的鍛造和經驗積累,在服務內部的同時將能力輸出,是對客戶最大的負責。這三點因素的營造,就是為什么供銷科技敢于使用“信任源自1949”這樣的宣傳口號的原因。
其次,來看資源門檻。云計算的本質就是通過虛擬化對IT資源進行服務上的優化,所以最初的云計算成功就在于讓“計算”的價格不斷下降,成為了普惠科技。這才讓云計算作為未來的“水”和“電”成為可能。所以,歸根到底,云計算的底層比拼,還是對資源能力的考驗,比如中國的BAT之所以在云上更容易成功,最大的核心還是因為BAT都擁有龐大的數據中心資源和完整的網絡節點。
那么從這個維度分析,北京供銷大數據集團 “3+10+x”的數據中心集群布局就是資源優勢的最有力證明,其中,3是指北上廣三大核心地區,10指的是10個互聯網骨干城市和節點城市,x是指電力富集的二、三線城市。
比如,集團已經在承德建成河北地區最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集群,規劃機柜數3萬架,并在貴陽建成全國大西南片區最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集群,規劃機柜數達5萬架。同時,集團有DC、CDN、Cloud、大數據管理平臺和國際業務等產品線,有實力做到一體化的產業布局,這些都是集團跨過資源門檻的底氣所在。
最后,看資金門檻。在規模經濟的壓力下,云計算下半場同時也會是洗牌之路,我們對比中美云計算市場就會發現,在相對成熟的美國并沒有像中國市場那么多的云創業公司存在,這也說明了云計算的市場,資金門檻的邏輯是成立的。
正如王帥宇所說,云計算產業是重資產投入,資金消耗巨大,門檻在億元人民幣以上。北京供銷大數據集團聯合華融新興興產業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200億的大數據基金,全力支撐集團云業務的開拓和發展。這就是供銷科技跨過資金門檻的實力所在。
遠方,從田間地頭到阡陌縱橫
通過供銷科技的價值主張,我們可以確定兩件事。
圖注:北京供銷大數據集團下屬北京供銷科技CEO王帥宇代表集團領取“2016-2017年度中國領先品牌獎”
第一,所有的技術和能力,來源于實踐和實戰。因為供銷系統,是多級性的,有全國,有省、市、縣,這些多級平臺都有電商平臺,背后也有大數據的支撐。供銷科技,正是對這些田間地頭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整合,轉化成為了服務,形成了“阡陌縱橫”的數據網絡。
這就是為什么,王帥宇會強調“從基礎到行業” 。這指的就是從構建云平臺的基礎能力向支撐市社多重產業布局演進。據了解,如今這項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進入到“從行業到產業”的階段,將內部充分打磨的產品能力和成熟的業務經驗拿出來服務于外部客戶,從而實現行業的橫向拓展和上下游的縱向延伸,最終完成邁向產業云的升華。
第二,對未來的發展有戰略性的思考。比如三個價值觀的總結,就是供銷科技,結合自身的積累,對云計算行業的總結和遠見。同時,這也形成了王帥宇對未來云計算市場的認知。例如,對混合云的出現,他就早已了然于胸。
“今天的市場中,有三種通往混合云的路徑。第一是從公有云到混合云。我們也看到公有云的巨頭在逐漸轉型;第二是私有云到混合云,因為客戶對公有云的需求導向,讓私有云的玩家也開始建立公有云”。王帥宇認為,這兩種進入混合云的模式都是對的,“無論是私有云還是公有云,在進入混合云之前,你必須有一種云服務是有足夠理解的”。
唯一不可能成功的是第三種方式,“沒有做過公有云或是私有云,直接來提供混合云服務”。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如果套用“獵槍”與“鋤頭”的邏輯,直接提供混合云服務本質上也是“獵人”式的,缺乏從“深耕”角度對云市場的思考。
總的來說,在云計算的下半場,能夠“深耕”行業,“深耕”客戶,“深耕”需求的“鋤頭”總是會笑到最后,而供銷科技,已經從田間地頭的幕后,走到了市場中心的舞臺。